… facing grief and emotional pain (with support) rather than avoiding the pain..
周末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館員介紹的書籍,”Why?”一本為因自殺而失去父母的孩子所寫的書。作者希望透過恰當的語言與插圖,幫助有這樣的遭遇的孩子可以開啟討論,理解為什麼父母自殺。
Oliver的爸爸因為憂鬱症自殺了,Oliver的媽媽雖然很傷心,但是她希望Oliver知道,Oliver的爸爸不是因為討厭Oliver才會自殺,而是生病了。爸爸經常被禁錮在深深的黑暗哩,他的世界很絕望;雖然爸爸嘗試著看醫生、吃藥,但是他的依舊日夜痛苦著。
Oliver的媽媽要Oliver知道,在爸爸沒有生病前,很愛很愛Oliver。他們一家三口曾有過很快樂的時光。即便爸爸的身體停止工作、大腦停止運轉、不再呼吸,但是爸爸已經不再悲傷,也從黑暗中掙脫了。
這不是任何人的錯。It is not Oliver’s fault. It is not Mommy’s fault. 爸爸只是生病了。Oliver跟媽媽雖然很傷心,很想念爸爸,但是他們知道爸爸永遠愛著他們。
They love each other… a whole bunch, forever and for always.
面對傷痛,不一定比較痛
在台灣,沒什麼印象看過類似的書籍。
至少在我成長的年代,長輩通常習慣迴避的態度處理問題。乖巧的小孩就應該”有耳沒嘴”,不該問的不要問;讓時間沖淡一切。
對有相似經歷卻不知所措的人,也許可以看看這本書的建議。
讀冊。書單
- 書名: Why?: A Story for Kids Who Have Lost a Parent to Suicide
- 作者: Melissa Heath, PhD
- 畫家: Frances Ives
- 出版社: Magination Press; 1st edition (September 5, 2023)